5年增长近10倍、首次突破2万亿元大关。兔年开工首周,跨境电商最新年度“成绩单”引发各方关注。在全球市场遭遇“寒冬”之际,跨境电商为何能“脱颖而出”?这匹外贸增长“黑马”会为中国经济注入怎样的动力?作为国内跨境电子商务重镇,长三角又能如何领头?

2022年,上海口岸出口跨境电商延续迅猛发展势头,全年出口申报达1.52亿票,同比增长58%,申报总量跃居全国口岸第三位;出口总金额达389.10亿元,同比激增2.8倍。


同样居于长三角的浙江省,2022年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单量居全国第一,杭州海关共验放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申报清单1.24亿票,同比增长23.6%;浙江省通过海关跨境电商平台出口额达1200.5亿元,比上年增长一倍。

安徽省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7530.6亿元人民币,外贸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进出口总值位居中部地区第2位、中西部第4位。2022年,合肥中欧班列共开行768列,同比增长15%。在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背景下,实现跨境电商新业态逆势上扬。

跨境电商规模为何飞速增长

自2020年获批跨境电商B2B出口试点海关以来,上海海关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业务流程和监管办法,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促进口岸跨境电商出口蓬勃发展,打造外贸出口新的增长点。以服装、小饰品和各种生活日用品为代表的品类商品,比较契合跨境电商B2B出口“小快灵”的业务特点,出口势头良好,近三年来出口量和金额持续呈现较快增长态势。

“从海关数据来看,跨境电商占整个外贸比例是5%,在长三角,这个比重会超过5%”,上海财经大学教授晁钢令指出,跨境电商主力在长三角,最主要的发源地在浙江。

跨境电商从2012年开始,发展至今已经有十年历程。虽然在整个传统外贸行业还是一个“新业态”,但是依托技术发展,跨境电商十年的发展体量并不小。“跨境电商卖什么,数据显示排名第一的是个护用品,比如化妆品等;第二类是母婴用品;第三类是宠物用品,这个可能刷新大家的认知”。上海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顾红春介绍,跨境电商的主角还是“她经济”。

海外仓对跨境电商有多重要

在当前严峻复杂的外贸发展环境下,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成为外贸增长的重要动能。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加快发展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海外仓作为跨境电商重要境外节点,是新型外贸基础设施,也是带动外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

“海外仓首先可以提高运营效率,同时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上海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协会副会长陈刚说有些跨境交易,海外物流成本甚至已经超过产品本身的成本。所以在海外本地化营销运营的一个前提保障就是海外仓。原先的跨境电商,消费者是在一个电商平台下单以后,国内通过飞机或者快件的方式配送到国外的消费者手里面,这是我们所说的to C的交易,但是缺点很明显,就是周期长。

现在的消费者特别不愿意等待,半个月一个月的交货周期,就会导致客户不愿意去买。那么商家可以在国外租一个仓,先把货物批量备到海外,消费者下单以后,就像长三角“包邮区”一样便利和快捷。可能早上下单下午就能收货,同时退换货也更加便捷。

“海外仓可以说是跨境电商企业一点点摸索出来的,每个企业现在都想建海外仓,但是由于企业实力不一样、目标国不一样、操作起来也有困难,前期投入成本也很大”,上海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协会副会长陈刚坦言。

随着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海外仓在促进贸易增长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各地高度重视跨境电商发展,积极推动海外仓建设工作,不断完善跨境电商服务体系,紧抓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积极完善海外仓建设相关扶持政策、积极推动“海外仓服务在线”场景应用、积极鼓励龙头企业探索公共海外仓运营模式,努力构建跨境电商发展新格局。围绕跨境物流建设及通关监管,杭州综试区不断创新:全国首创出口商品退换货模式。实现跨境出口商品形成生态“闭环”,降低企业成本。

“3.0版”跨境电商将如何助力外贸成长

去年,《关于进一步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正式公布。值得一提的是,《若干政策措施》指出,持续优化完善跨境电商出口转关模式,逐步扩大跨境电商出口转关试点范围。据悉,长三角口岸通关一体化建成后,跨境商品物流运能可提高100%,物流成本可下降30%,有助于企业增加跨境电商的出口国家数量,扩展更大的海外市场。

上海海关副关长叶建表示,跨境电商出口已经成为稳外贸基本盘的重要抓手。在跨境电商出口业务链条中,南京、杭州在业务链前端培育了一批优秀的跨境电商出口企业,上海在业务链后端拥有口岸航线优势,两者的充分结合,将更加有效地促进长三角区域跨境电商出口业态。为此,上海海关、南京海关、杭州海关共同探索试点跨境电商出口转关业务,进一步提升通关便利化程度,助力企业更有效地配置资源,优化运营模式,降低物流成本和运维成本,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看看新闻Knews)